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其实,真正关于人性的话题,孔子谈得并不多,要到孟子的 时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恶探讨,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 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 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这里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仍然是强调后天教养的重 要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放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上也,,一类的人,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闻弦歌之声③。夫子莞尔④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⑤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 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之:到。 ②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城,《雍也》篇曾说子游到武城 去做县官。③弦歌之声:弦,指琴瑟;弦歌之声是象征用礼乐治理百姓。 ④莞尔:微笑的样子。⑤ :子游姓言,名但,字子游。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唱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 “杀鸡怎么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都是您说 过:‘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

页数:185/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