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 容易使唤。’”孔子说:“同学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 是跟他的开玩笑罢了。”
【读解】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用著礼 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 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 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 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性质是一 样的,总之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 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达到,用鸡刀用牛刀有什么关 系呢?
圣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布自己的错误。的确,圣人也是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 的。这没有什么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游,“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这样的县官, 是武城县百姓的福气。
------------------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原文】
子张间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 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 能得到群众,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 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读解】
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据有人统计,“仁”仅在《论语》中就 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由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学生问他同 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又增加了“仁”的复义性。 现在,当子张问他什么是仁时,他作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五方 面回答,这当然还是仁德的修养和运用问题,而不是仁的本质问 题。
具体到这五个方面的回答来看,并没有什么深奥难解的地方 倒是实行起来,一是非常困难,二是非常有用,不说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也是用于各界都有益的。尤其是做政治 导人的,做 到了这几条,起码得人心是没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