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文明小史
原是场前习练之意,孔君明还有什么不愿意的?于是为了知单,共请了一十二位,叫人分头去请。所请的都是熟人,自然一邀就到。当下借的是城隍庙的后园,由孔黄二位备下东道,届期齐集那里,尽一日之长,各做两文一诗,做好之后,再请名宿评定甲乙。是日到者,连孔黄二人,共是一十四位。且说知单发出之后,便为府差所知,因他二位与黄举人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不料府差借此为名,便说他们结党会盟,定了某日在城隍庙后花园起事。又把他们的知单,抄了张作个凭证。又指单子上“盍簪会”三个字,硬说他私立会名,回来禀明了知府,意欲齐集大队人马,前往捕捉。傅知府听了,信以为真,立刻就叫知会营里,预备那日前去拿人。其时幕府里也有个把懂事的人,就劝傅知府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会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到底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博知府道:“私立会名,结党聚众,便是大干法纪之事,上头正有文书严拿此等匪类,倘若走漏消息,被他们逃走了,将来这个干系,谁担得起?”说罢,便命差人暗地查访,不要被他们逃走了。这里傅知府私心指望要趁这个当口,立一番莫大功劳。
正是有分教:
网罟空张,明哲保身而远遁;脂膏竭尽,商贾裹足而不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七回
捕会党雷厉风行 设捐局痴心妄想
却说署理永顺府知府姓傅的,听了差役一面之词,自己立功心切,也不管青红皂白,便一口咬定这几个秀才,是聚众会盟,谋为不轨。一面知照营县,一面写成禀帖,加紧六百里排递,连夜禀告省宪。禀帖未批回,已到他们会文的这一日了,头天夜里,傅知府未敢合眼,甫及黎明,他便传齐通班差役,会同营里、县里前去拿人,自己坐了大轿在后指点。正要起身的时候,忽见刑名师爷的二爷,匆忙赶到,口称:“我们师爷说过,他们就是要去,也决无如此之早,请大人打过九点钟再去不迟。”傅知府那里肯听,立刻督率人马启身。走到城隍庙前,尚是静悄悄的大门未启。兵役们意欲上前敲门,傅知府传谕休得大惊小怪,使他们闻风逃走。便叫随来的兵役,在四面街口牢牢把守,不准容一个人出进。其时天色虽已大亮,街上尚无行人。等了一刻,太阳已出,呀的一声响处,城隍庙大门已开。走出一个老者,你道这人是谁?乃是庙中一个庙祝。早晨起来开门,并无别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