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问题在战略(5)

时间:2017-03-28

笨蛋,问题在战略(5)

2017-03-24 姚尧 姚尧

怀王之约

项梁兵败被杀之时,项羽、刘邦正在攻打陈留,消息传来后军心震惊,只好和另外一路将领吕臣共同撤兵。吕臣的部队驻扎在彭城以东,项羽的部队驻扎在彭城以西,刘邦的部队驻扎在砀县。

项梁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楚国都城盱台后,朝廷上下大为惊恐,楚怀王赶紧率领整个执政班底北上迁都彭城。好在章邯击溃项梁军后没有乘胜追击,他认为楚人已经不足为患,便领兵北渡黄河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去了。

外部军事威胁暂时解除后,楚怀王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权力运作。

首先,怀王将驻扎在彭城周围的吕臣军与项羽军合并,由自己亲自率领。

其次,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

第三,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第四,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

楚怀王原本只是项家所立的傀儡,大小诸事皆由项梁做主,可是项梁一死,所有的权力就被怀王用切蛋糕的方式全部拿走了。在定陶兵败后撤回的三支主力部队中,吕臣军和项羽军的指挥权直接被怀王拿走。当初项梁为了酬佣陈婴的以大事小,曾任命其为柱国,辅佐怀王定都盱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令尹,所以怀王收回两军兵权后,极有可能是交由陈婴统领。对于第三支主力部队刘邦军,怀王不但没有收回兵权,反而是鼓励其发展。刘邦不但拿到了武安侯的封号,还获得了砀郡长的行政权力和统领砀郡人马的军事权力。吕臣虽然交出了军事指挥权,但是他自己被任命为司徒(掌管兵役和民役),他父亲吕青更是被任命为令尹(即宰相)。可是反观项羽,他在交出军权之后获得了什么?既无朝中职位,又无地方政权,只是得到了长安侯和鲁公的虚名,这与一般的高级将领几乎没有区别。

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帝王心术是一个放羊娃出身的孩子所能拥有。即便怀王有此政治天赋,亦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达成。说来说去,这还是当初项梁立怀王而将都城设在眙台所埋下的祸根。可以想见,正当项家军在前线厮杀之际,必定会有许多策士聚集在怀王周围,为其谋划如何从项家手中夺回实权。

处理完内政之后,怀王开始着手对外策略: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      ——《史记·高祖本纪》

楚怀王与诸将约定,率先平定关中的为关中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里面却包涵着非常深远的战略规划。对此,我们有必要再次梳理天下大势的演进过程。

209年七月,陈胜建立张楚政权。

八月,奉陈胜之命攻占赵地的武臣自立为赵王。

九月,奉武臣之命攻占燕地的韩广自立为燕王。

同期,奉陈胜之命攻占魏地的周巿本有机会自立为魏王,但他坚持立魏国王族之后魏咎为魏王,自己当了魏国的相国。

208年十月,原齐国王族后裔田儋起兵自立为齐王。

自此,原东方六国中除韩国之外已有五国复国。虽然陈胜一心想继承秦始皇的事业,但由于其羽翼不丰,对于各路将领的管控鞭长莫及,致使天下终于又由秦制逐渐退回到了周制。但与之前周制不同的是,此次复国的权力基础是军功而不是血统。五国之中,楚、赵、燕三国的国王是平民出身,他们都是凭借自身的军功而称王的。魏国的国王魏咎虽为王族,但那是周巿执意谦让的结果。当周巿奉命平定魏地后,当地豪强最初都是想立周巿为王,而周巿同样是平民出身。齐国的国王田儋虽然也是王族后裔,但他与秦统一前的末代齐王的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他能当上齐王,并不是有谁打着他的旗号起兵,也不是别人打下江山后请他当王,而是靠自己三兄弟起兵杀死秦朝官吏,打败前来抢地盘的魏国周巿所建立的军功。当时与齐国王室血缘最近的,是末代齐王之弟田假,但由于没有军功,所以还没人想到立他为齐王。至于韩国之所以未能复国,自然也不是因为韩国缺少王室后裔,而是因为没有能收复故土的军事强人。

然而,待到楚怀王于前208年九月与诸将订立“怀王之约”,时间虽然只经过了一年,各国政权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胜被杀后,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孙芈心为楚王,仍然称楚怀王。

张良在项梁的帮助下立韩国王族韩成为韩王,自己担任韩国司徒,领兵向西夺取韩国故土。在收复若干城市后,又被秦军尽数夺回,只好在颍川郡一带打游击。

208年十一月,赵王武臣为部将李良所杀,张耳、陈余逃走,随后寻访到原赵国王族之后赵歇,立为赵王。

魏王魏咎在章邯军的围攻之下被迫开城门投降,然后自焚而死。其弟魏豹逃往楚国,在楚怀王的帮助下,逐渐收复魏国故土的二十多座城市,立为魏王。

齐王田儋在援救魏国魏咎时被章邯军所杀,其弟田荣收拾残兵败将退守东阿,齐国官员曾立秦统一前的末代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新齐王。后项梁在东阿城下击败章邯,得救后的田荣领残兵回师打跑了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巿为齐王。

至此,东方六国已尽数复国,但与一年前的陈胜时代不同的是,除因地势偏远而暂未发生战乱的燕国仍由韩广担任燕王外,怀王时代的其余五国国王皆为战国时的王族后裔,如下表所示:

陈胜时代

怀王时代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这是数百年来的传统,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周制,而秦制对周制的改革,主要就体现在“废分封而立郡县,扬军功而抑世袭”这两点上。当初陈胜起义拿下陈县后,邀请各路英雄前来商讨接下来的战略。其中张耳、陈余的建议是“愿将军毋王,遣人立六国后”,这等于是要完全复辟周制。三老、豪杰的建议是“(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按照这种观点,陈胜可以凭军功而成为楚王,不用理会世袭血统。只需为故楚存亡国,不必为故楚立绝世,我们可以称其为“半周半秦制”。陈胜心里真正盘算的是全面继承秦制,可惜由于当时的实力不济,使得在执行时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半周半秦制:派出去的将领纷纷自立为王,而不接受陈胜领导,这是半周;自立为王的权力基础是军功而不是世袭,这是半秦。

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来看,从秦始皇时代的秦制到陈胜时代的半周半秦制,这是一次历史倒退。然而,传统思维的惯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觉得这样的倒退还不够,还应该退得更彻底。

首先,是原本凭借军功完全可以自立为魏王的周巿坚持要把王位让给血统更正确的魏咎。接着,是凭军功当上赵王的武臣在被部将李良杀死后,张耳、陈余并未凭借军功而继任赵王,而是改立血统正确的赵歇为赵王。再接着,是范增来到项梁营中指出,陈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血统不正确,遂说服项梁立血统正确的芈心为楚王。齐王田儋战死后,齐人曾一度立血统更加纯正的原末代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齐王,而没有想过立田儋之子。张良英雄豪迈而又足智多谋,却从来没想过要自立为韩王,而是非得寻找到血统正确的韩成来立为韩王。六国中唯一没有由王族后裔担任国王的是燕国韩广,这主要是由于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后惹恼了秦始皇。秦始皇对燕国贵族的打击报复是六国中最残酷的,侥幸逃脱杀戮的燕国王族后裔隐匿在朝鲜半岛,不愿再参与中原动乱,所以整个秦末之乱都完全看不到燕国王族后裔的动作。这些都表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要完全恢复到周制,而怀王之约实质上就是楚怀王与楚人,也与天下人签订的一份确认完全回归周制的契约。

怀王之约的核心是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承认东方六国历史上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现在的用兵是一致推翻秦朝,只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就可以正式回归秦始皇统一之前的周制了。

第二、秦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仍然可以保留,但不允许嬴氏子孙继任秦王(即存其亡国,而不继其绝世)。

第三、新的秦王由率先平定关中的将领担任。

仅从第三点看,怀王之约似有奖励军功的意思,但那是在天下人痛恨嬴氏的背景下不得不然的结果。倘若当初怀王是想把整个关中都并入楚国的领土,那他就是在推行秦制,就像当初陈胜派诸将四处略地,原本是想将这些领土并入张楚一样。可现在怀王一开始就言明,未来的关中仍然是主权独立的王国,只是这个国王必须为天下人所能接受,足见其是在推行彻底的周制。

楚怀王重返周制,既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亦是由他自身的身份背景所决定的。说到底,怀王本人就是周制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否则以他这么个过去对于反抗暴秦没有尺寸之功的放羊娃,何以能够当上楚王?唯有百分之百地贯彻周制,怀王才能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也才能逐步树立权威。

怀王之约确定下来后,接着就要讨论由谁领兵夺取关中的问题。出于对秦军所向披靡的恐惧,诸将中除刘邦和项羽外再无人敢领兵西征,但在刘项二人的选择上,众将一面倒地倾向刘邦。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彊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史记·高祖本纪》

诸老将的这番话其实是有问题的。他们指责项羽攻下襄城后屠城,那为什么不提城阳呢?就因为城阳是项羽和刘邦一起领兵屠城的,他们为了偏袒刘邦,索性就把城阳之事略过了。他们又说为了避免重蹈陈胜、项梁的覆辙,应该派遣刘邦这样的宽厚长者,而不能再派项羽这样的凶悍之徒。这句话更是莫名其妙,我们且不说项氏叔侄是否算是凶悍残忍,也不说刘邦是否真当得起宽厚之名,但至少陈胜这方面做的绝不会比刘邦差,这从其释放违背军令而自立为王的武臣全家,以及释放魏咎前往临济就任魏王之事皆可见一斑。

说到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反秦起义本质上是一场你死我亡的实力较量,陈胜和项梁的失败跟仁义扯不上半点关系,要指望刘邦凭借仁义平定关中,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刘邦自身的仁义感召力是极其有限的,否则也不至于搞到47岁起兵时还只是一个令父亲责骂,岳母鄙视,嫂嫂嫌弃,到处骗吃骗喝的亭长了。

不过,言语中虽有逻辑漏洞,但诸老将的安排却也不无道理。因为按照怀王之约的精神,他们当然是更希望能由刘邦来平定关中。以刘邦的出身和性格而言,能当上关中王足以令其心满意足,天下随之重归太平。可一旦是由项羽攻入关中,他会安分守己做关中王吗?如果他再利用关中的战争资源杀回来怎么办?那岂不是比暴秦更加恐怖?所以,从破秦的角度而言,项羽的军事才能远高于刘邦;但若要从战后局势安排的角度而言,诸老将都倾向于将破秦的胜利果实交到刘邦手里。

在项梁兵败身死之后,对于这个立自己为王的项氏家族,怀王一方面要从其手中夺回军权,一方面却也还得靠他们领兵打仗。尤其项羽英勇善战、军功卓著,为楚军中的第一战神。于情于理,怀王都不可能将他弃之不用。恰逢此时,赵国不敌章邯、王离联军的打击,求援的使者接连不断地奔向彭城。怀王遂决定让项羽率领楚军主力前往救赵,不过出发前又为项羽安排了位顶头上司,就是在定陶城下以“骄兵必败”劝谏项梁的宋义。要理解楚怀王这项任命背后的考量,还得从楚国和齐国这一年多来的恩怨情仇说起。

当初,奉陈胜之命攻占魏地的周巿率兵攻打到齐国的狄县,居住在狄县的田儋乘乱杀死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并打跑了周巿所率领的楚军。之后周巿立魏咎为魏王,齐楚间的这次恩怨很快就揭过去了。

陈胜被章邯所杀后,秦嘉立景驹为楚王,派公孙庆出使齐国商量结盟并联合出兵抗秦之事。齐王田儋质问公孙庆:“听说陈胜兵败后不知生死,楚国怎么能不来请示就擅自做主立新的楚王呢?”公孙庆则强硬回击道:“齐国立齐王的时候,都没有向楚国请示,为什么楚国立楚王要向齐国请示呢?再说是楚国率先反秦的,理当号令天下。”田儋恼羞成怒杀死公孙庆,齐楚关系降至冰点。但随着项梁打败秦嘉、景驹,更立芈心为楚怀王,齐楚间的这次恩怨就又揭过去了。不过从这点我们再次可以看出,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是楚人的自我期许,至少齐国就没把楚国太当回事。齐王是以进攻的姿态质问楚使为什么不请示齐国,楚使是以防守的姿态辩称楚国和齐国是平等的。即便紧接着自诩楚国“当令于天下”,理由也只是“楚首事”。在外国人面前,楚国使者最值得自豪的是有楚人陈胜率先起义,而不是楚国在历史上有多么伟大光荣正确。

之后章邯围攻魏都临济,齐国由田儋亲自带兵,楚国由项它领兵前往救援。结果章邯大败齐楚联军,齐王田儋战死,田儋之弟田荣收集残兵逃往东阿,章邯大军尾随追击并围攻东阿,齐地百姓因田儋之死而立末代齐王之弟田假为齐王。幸得项梁领兵来援打败了章邯,田荣才得以脱困。之后田荣回师临淄打跑了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巿为齐王。经过此番救命之恩,齐楚本来是有机会结成血盟的,可是田荣在项梁要求其出兵援助时,提出以楚国杀死逃来避难的田假为条件。遭到项梁拒绝后,田荣也同样拒不出兵,从此双方反目。

项梁在定陶城下拒绝宋义“骄兵必败”的谏言后,打发他前往齐国去催田荣出兵。宋义行至半路,遇到了奉田荣之命出使楚国、准备前往定陶拜会项梁的高陵君。宋义对高陵君说:“我认为项梁此战必败,你如果不想死的话,就走得慢点,走得太快的话就一定会招来祸患。”高陵君接受宋义的建议放慢脚步,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项梁兵败身死的消息。于是高陵君直接到彭城拜会楚怀王,并大力推荐宋义,称其在战争开打之前就能预言失败,可谓精通兵法。楚怀王考察一番后,对宋义大为赞赏,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救赵。

怀王任命宋义为主帅,直接原因当然是认为宋义有统帅之才,但这也是不得不然的结果,因为可供他选择的人选其实并没有几个。定陶之战后,楚军主力包涵三支军队,分别是驻扎在彭城东的吕臣军,驻扎在彭城西的项羽军和驻扎在砀郡的刘邦军。现在,刘邦军已经授命西征,吕臣军和项羽军合并后,吕臣转任行政官员,军权由怀王亲自掌控。当初项梁立芈心为楚怀王时,能打仗的将领都留在前线,不能打的就让他们和怀王一起南下去都城盱台了。所以现在怀王虽然已经成功夺回了军权,却找不到一个能够托付、可以率领这支军队对外征战的统帅。此时,军方系统中名义上职位最高的是柱国陈婴,可陈婴是个“素信谨”的长者,带兵打仗本来就非其所擅长,当年东阳起兵时已有两万人马,却不但不敢自立为王,反而要主动依附只有八千人的项梁,你现在又让他如何敢率领项家军去攻打章邯?陈婴之下的二号人物就是项羽,本就是怀王刻意打压的对象,自然也不会愿意令其为主帅。再往下就是那些跟随项梁、项羽四处征战的军事将领,他们与项家之间的感情远胜过与怀王的感情,怀王又怎么可能将他们置于项羽之上担任楚军主帅?故而思来想去,宋义其实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与项家不但没有渊源,反而还有仇怨,所以怀王可以利用他来打压项家。其次,他在军中并无自己的势力,所以怀王不用担心他不听话。再者,他曾经准确预言过项梁的失败,所以项家虽然心里不服气,但表面上也只好接受。

不仅如此,宋义是由高陵君所推荐,楚怀王任命由齐国使者推荐的人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这是一种极大的善意,有助于齐楚邦交重新修好。况且宋义曾受项梁打压,田荣曾与项梁有嫌隙,双方在反对项家这方面上是有共识的,届时宋义还可借助齐国的势力来弹压桀骜不驯的项羽。

至于当初导致齐楚反目的田假问题,也已因怀王之约而不再构成障碍。怀王之约表面上是先入定关中者为王,实质则是承认六国统治者的既得利益。既然怀王已经明确承认田巿是合法的齐王,不会支持田假返回齐国争夺任何地盘和权位,那么田荣杀不杀田假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至此,围绕怀王之约进行的一系列权力运作宣告结束,相关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项羽成为唯一的大输家,既失去了西征的机会,连北伐的指挥权都没拿到。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刘邦将成为未来的关中王。如果刘邦打不进关中,而是由北伐军抢先进入,那么未来的关中王也应该是北伐军的统帅宋义,同样也轮不到他项羽。按照怀王之约,无论项羽怎样折腾,都无法改变他只能是楚国高级将领的命运,他不会有任何机会裂土封王。

208年闰九月,宋义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救赵,但在行至安阳(今山东东平西南)时却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由于项羽后来破釜沉舟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是以宋义这番试图坐山观虎斗的想法往往被后人批得一无是处,不是嘲笑他迂腐,就是鄙视他怯懦。但实事求是地说,宋义的保守做法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首先,确实是实力不济。定陶之战后楚军损失惨重,加上刘邦还带了一部分兵西征,所以宋义所能率领的楚军人数绝对不会超过十万。即便再加上前来救援赵国的各路诸侯联军,总人数也不会超过二十万。反观他的对手,章邯军和王离军的人数均超过二十万,总人数超过四十万,比诸侯联军多出一倍都不止。这还只是数量上的劣势,若要说到质量,无论章邯军还是王离军,那都是训练精良的百战雄师,而诸侯联军中估计也就楚军还勉强拿得出手,其它各国军队说是乌合之众一点也不过分。再说到军令贯彻,秦军是统一指挥而又分工合理,诸侯联军则是各自为战而又互相观望。这样的两支军队,其实力强弱对比是不言而喻的。宋义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不敢与秦军正面对攻,这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当然,项羽后来破釜沉舟打败秦军的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你不能说,做不了或者不敢做这种惊天地、泣鬼神壮举的,就一定是饭桶草包。

其次,按照怀王之约,楚怀王和诸老将原本内定的就是由刘邦来当关中王。现在宋义按兵不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刘邦争取时间,因此这或许不只是宋义的个人决策,而是在贯彻楚怀王的总体战略。既然正面进攻打不过章邯,那就不如坐视秦赵互斗。赵国被灭之后,还有其它诸侯联军继续消耗秦军,这就为刘邦乘虚攻入关中创造了机遇。如果刘邦拿下关中,那就等于端了秦军的老巢。如果章邯回师救援,宋义则正好乘势掩杀。倘若现在就与章邯正面对攻,就算打赢了,章邯也可退回关中拒险自保。更何况,在楚国高层看来,正面对攻是不可能战胜章邯的。

再次,既然准备与章邯打持久战,宋义就有必要代表怀王来强化齐楚联盟,并与田荣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如共同派兵灭秦,灭秦后的天下局势安排,是否认同怀王之约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宋义会在军队行进到安阳后按兵不动,因为安阳正好位于楚国靠近齐国的边境线上。距离靠得近,这样谈判效率会比较高,而作为象征谈判获得圆满成功的一项标志性事件,就是田荣聘请宋义之子来齐国朝廷担任高官。为此,宋义还亲自送儿子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并设酒宴大会宾客。

综合来看,楚怀王和宋义的这套战略虽然谈不上精妙,但也没有多少过错,只是在执行时太过简单粗暴,尤其是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军中头号战将、精神领袖项羽的心理感受。自从叔父在定陶兵败身死,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项羽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安慰,反而是遭到一连串的打击。先是军权被自家所立的怀王夺去,接着是西征的机会被刘邦抢走,再然后是北伐的指挥权被剥夺。楚怀王给他安排了一位顶头上司,而这位顶头上司本是他叔父的手下,是因为反对他叔父才获得的提拔。军队出发之后,宋义完全不考虑出兵帮他的叔父报仇,却整天忙着和对他叔父以怨报德的田荣眉来眼去。项羽刚提出主动攻击的建议,就遭到断然拒绝驳斥,而且还特别针对他下达一条“违令者斩”的军令,并通报全军,这完全是在给他下马威,当着全体将士的面打他的脸。然而,士可杀不可辱,更何况他是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而且他这一年刚好岁,正是最热血沸腾的年纪。宋义羞辱完项羽之后,就志得意满地离开军营去饮酒高会,这简直就是在作死。

于是,项羽召集军中心腹将领,主要表达三层意思:

第一,楚军新遭重创,怀王坐立不安,他把全国军队都交给宋义,就是希望宋义能够尽快打败秦军。可是宋义却在半道上停滞不前,跟齐国眉来眼去以谋求私利,这是不忠。

第二,现在天寒雨大,百姓穷困,军中已经没有多少存粮,士兵们挨饿受冻,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赶紧渡过黄河,依靠赵国的粮草供应来解决我们的后勤,可是宋义却置将士们的死活于不顾,自己整天饮酒高会,这是不义。

第三,宋义整天巴望着秦赵两败俱伤后再乘虚而入,可事实上,以秦军的强大,要灭个刚建立不久的赵国那是轻而易举的事。灭赵之后的秦军只会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什么虚给你乘呢?这是不智。

通过这番宣讲,项羽赢得了心腹们的一致支持。次日清晨,宋义送子归来返回营帐,项羽借朝见之机拔剑砍下宋义的头颅,然后召集全军,假称“宋义与齐国密谋反楚,怀王密令我杀掉他。”

这种假话,谁都听得出来不合逻辑,但慑于项羽的威势,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遂纷纷表示:“当初楚国就是项家立的,现在项将军又为楚国平定叛乱,真是劳苦功高。”于是,大家一致推举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一面派骑兵去追杀宋义之子宋襄,一面派桓楚前往彭城,将事情发展汇报给楚怀王。怀王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通过斩首行动重新夺回了军权,却也彻底斩断了自己的退路。他是以宋义停滞不前为由发动兵变夺权的,为了维护夺权的合法正当性,那么不管他心里是否真的这么认为,都只能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了。不仅如此,历史的巨轮也因项羽的这次斩首行动而提前加速,驶入洪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天下局势原本是存在多种变数的,因为楚怀王原本是想打持久战,然而现在,全天下的命运都被押在巨鹿的赌桌上。如果楚军胜,则秦国将再无可以抵御东方六国的军队,大秦帝国也将随之土崩瓦解。如果秦军胜,则东方六国也将同样没有能抵御秦军的军队,再想打持久战也不可能了。

怀王之约,是楚怀王亲政后做的第一项,也是唯一一项战略部署。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逆秦制而返周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即便战争发展果然如怀王所预料,宋义通过持久战的方式打败秦军主力,刘邦顺利当上关中王,天下也不会因此而太平,但在当时楚军新败之际,制定通过持久战的方式来消耗秦军的战略也还算是贴合实际,并没有太大的错误。可是,当项羽斩杀宋义之后,持久战已经没有可能,而楚怀王的处境已经陷入空前危险的局面。局势的发展无非就是这样三种可能:

项羽为章邯所败。由于项羽率领的是楚军主力,则楚国已经再也没有能够抵抗秦军的军队,楚国必定会被秦军所灭。

项羽打败章邯,且率先进入关中。按照约定,由项羽担任关中王,但显然项羽不会安于做关中王。项家世代为楚将,与秦朝之间有着国仇家恨,部下又皆为楚人,他们自然想回归楚国。届时项羽手握楚军主力,又能调动关中资源,会比章邯更难抵御。

项羽打败章邯,但未能率先进入关中。按照规定,先平定关中为王,可是项羽将如何安置?按照怀王之约,能够用来奖励军功的土地就只有关中。如果灭了秦军主力,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却不能裂土分王,你让这些将士们如何甘心?

从日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历史选择的是第三种可能,即项羽打败了章邯,刘邦率先进入关中。项羽希望楚怀王能够修改当年的约定,楚怀王则仍然坚持,于是项羽彻底翻脸,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分封天下,并在不久之后杀死了楚怀王。后人谈起楚怀王,多对其报以同情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这同样是败在战略上。一个好的战略家,不仅要在局势稳定时善于筹划,还要善于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善于应变。

当初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曾命吴广为假王领兵围攻荥阳。由于久攻不下,楚军将士的情绪开始日益焦躁,之后又传来周文兵败自杀,章邯精兵逼近的消息,部将田臧遂假借陈胜之命把吴广杀了,将人头送至陈胜军帐,陈胜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派使节将楚国相印送到田臧军营,任命他为上将军。表面上看,项羽杀宋义与田臧杀吴广的性质完全一致,怀王处理此事的方式也与陈胜如出一辙,可事实上,怀王的处境比当年的陈胜要好太多,是没有必要这样委曲求全的。毕竟,当年的陈胜政权已经是完全失控,派出去四处略地的各路将领几乎全部背叛了他,焦头烂额之际既无心思,也无实力去惩罚田臧,故而只好吞下苦果。可楚怀王当时的局面还是可控的,楚军中真正对他不满的只有项家旧部,还远未到众叛亲离的程度。为楚怀王计,当他在得知宋义被杀的消息后,应该立刻率领执政团队亲赴安阳,就像他在得知项梁兵败身死的消息后,从盱台赶赴彭城一样。项羽斩杀宋义后,明面上给出的理由是“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可见项羽在受那么多委屈之后,也只敢假借楚怀王之名,而不敢与怀王彻底翻脸。这支北上救赵的楚军主力,原本是吕臣和项羽联军,并非所有将士都会听项羽的话。另外,英布和蒲将军虽然过去曾接受项梁的统一领导,但也不算项羽的直接下属。如果怀王能及时赶赴安阳,一方面承认项羽诛杀宋义的功劳,一方面让吕臣重新带兵,提升英布、蒲将军的地位,使他们与项羽平级。另外,奉命西征的刘邦军此时仍然在砀郡一带收拾陈胜和项梁的残兵,怀王可立即将其调往安阳大营。毕竟在项羽斩杀宋义后,当初制定持久战的大战略已经彻底破产,刘邦继续西征已无意义,必须赶紧调回来护驾了。此时的怀王无论如何不能再待在彭城,无论他喜不喜欢打仗,都必须和军队在一起共存亡。彭城虽然貌似远离前线,但却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无论是章邯还是项羽赢得大决战的胜利,都不会放过他。如果怀王能够在前线亲自担任主帅,同时汇集刘邦、吕臣、英布和蒲将军四人与项羽分掌兵权,则必定可以遏制住项羽的气势,达到对其既任用又可控制的目的。然而,楚怀王的做法却是顺水推舟地任命项羽为上将军,所有楚军皆归其节制,那么项羽之后做任何事情就都是合法的了。

从公元前207年十一月宋义帐前被杀到前年九月项羽天下分封,前后共计十四个月的时间,原本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我们在史书上却居然找不到怀王曾经采取过任何动作,他几乎就是在等死。因此,怀王日后为项羽所杀,这事还真怪不得别人,问题还是在战略。

前文回顾

【推荐】 笨蛋,问题在战略:项羽(4)
【推荐】 笨蛋,问题在战略:项羽(3)
【推荐】 笨蛋,问题在战略!
【推荐】 笨蛋,问题在战略:项羽(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