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礼记

极其清楚明白和简单的,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比如“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活动”。道理虽然简单,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意义也很重大.
  古代典籍所讲的道理,往往也是这样。比如这一节讲“礼”的产生,说明它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而出现的是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需求之上产生的。
  然而,把物质文明的进步归功于“圣人”,这一观点大可怀疑。圣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自然不可否认,但圣人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要食人间烟火,要犯错误,并不具有法力无边的创造力,甚至还可能扼杀创造发明。再说。圣人们往往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并不一定知道铁锅是怎么铸成的。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对他们可以敬重却大可不必顶礼膜拜,奉为神明。如果把圣人还原到普通人的位置上,
  那么对大道理的说明,便会更有说服力。
  ------------------

  发虑宪①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原文】
  发虑宪(2),求善良,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学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学礼》是一篇完整的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影响。②虑:思虑。宪:法则。(3)謏(xiao)闻:小有声明。④动众:感动听众。(5)就:接近。体:亲近。(6)化:教化,教育。成:形成。
  【译文】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声明,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接近贤者。亲近疏远者,就能够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大众。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读解】
  在儒家看来,教育同维护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顺从,风俗淳朴。这一观点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同时,不知道先贤们是否想到过:如果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还能为所欲为地施行“愚民”政策吗?还能像噶羊群一样凭几声吆喝和几记鞭笞而使之归顺吗?
  人民都变的聪明起来,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但对实行专制的统治者来说,人民变的聪明起来则未必是好事。因此,说这一观点是“远见卓识”,是说它超越了专制统治者的立场,具有开明的色彩。

页数:29/60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