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礼记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 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读解】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 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 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 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 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 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 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 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 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 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 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 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 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 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 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 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 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 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 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

页数:27/60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