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真 正直地工作,那随时都可能丢官,起码也要停职检查好几次罢。我 们鲁国如此,到其它国家去还不是一样,这是时代的病态,不是 我们一两个人能把它治疗得好的。相反,只要你不那么认真正直, 不那么坚持原则,而是拿原则当儿戏,以权力做交易,多做人情, 多拉关系,圆滑老练,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勾兑”得好好的,那 你根本就不会丢官,连停职检查都落不到你的头上来,又有什么 必要出走到国外去发展呢?
  那么,柳下惠作哪种选择呢?是坚守正直的态度宁可丢宫,还 是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们知道他是坚持走正路而绝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鲁 国著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 孔子等相提并论为圣人之列。(《孟子·万章下》
  所谓丢官事小,失节事大。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个人立身处世都可能遭到不 公平的待遇。人们常说:“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误,越认真坚 持原则越得罪人。”大致都是这些意思。
  关键是我们要选取一种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
  ------------------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原文】
  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女乐:归,同“馈”,馈赠。女乐,歌妓舞女。②季桓子:季孙斯,鲁公国自定公五年至哀公三年时的执政上卿。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治 理政事。孔子便离开鲁国出走了。
  【读解】   
  齐国送给鲁国歌妓舞女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和《韩非 子-内储说下》都有记载,可见实有其事。
  不过,是不是实有其事也并不是很重要,历代几乎都有不爱 江山爱美人的人手佚话流传,至今已没有什么鲜艳。   新鲜的倒是我们见到孔子对这种事情的态度:道不同,不 相为谋。于是,孔子便一气离开鲁国而进行世界大串连去了。
  一个人立身处世,当环境已不容许自己栖身,不容许自己发 挥才智时,便毅然决定地抽身而去,以免苟且媚俗,同流合污。
  说到底,这是一个知道分子,一个读书人的进退去留问题。这 个问题在文字上记载起来可以很简单,仅仅是“孔子行”三个字。 但落实到生活现实之中,具体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可就不那么 简单了。它是一个人人生之中的大问题,抉择也不是随随便便就 可以作出来的。
  所以,我们

页数:200/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