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当然,也许想过,也许当时就知 道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 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 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 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 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 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述而》)
  发  两种人都不错。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 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后一种则不容易 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 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在《公治长》篇里,他 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自己 的侄女儿嫁给了他。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 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人都是他见 过的。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处世态度时, 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 渊能做到这样。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 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 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 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

页数:180/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