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论语

,而是以滥 为滥,打牌喝酒“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 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既然有这样四个等级的划分,那么,孔子自己属于哪个等级 的人呢?以我们的看法,他当然应该属于天才的级别,是生而知 之的了。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述而》篇里,他曾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自己排队是 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学而知之的人。 圣人如此,我们自己对号入座,又该属于哪一等呢?
  ------------------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 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这九种思虑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顶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教的清规戒律。 “
  试想,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对不对,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 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 诸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 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 得思义”,当你有得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 时代不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 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 就造成孔子在《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 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 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

页数:179/22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