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孟子
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 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 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 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 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 官而牺牲了。”
【读解】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 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 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 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 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 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 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 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 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 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 ,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 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 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 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 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 让你丢人现眼,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