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孟子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 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 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 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 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读解】
  齐宣王听了孟子关于燕国百姓是否高兴的谈论后作出选择, 命令齐国的军队作为占领军占领了燕园。结果激起了各国的愤怒, 纷纷谋划要讨伐齐国这个侵略者,一场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爆发。齐 宣王于是又来问计于孟子 。
  孟子先是故作镇静,稳住齐宣王的情绪。然后由商汤的征伐 说起,又回到他那个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 --民心向背。他告诉齐宣王说,商汤王的讨伐军随便到哪里都 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甚至他们不去哪里,哪里的人民群众 还会抱怨。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惊 扰百姓,所以老百姓盼他们就像盼及时雨一样。可现在倒好,本 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放他们的,所以箪食壶浆夹 道欢迎。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不幸被孟 子言中,成了使藏国人民“水益深,火益热”的侵略者、强盗。这 怎么可能使燕国人民容忍,又怎么可能使其他各国的诸候服气呢? 作出分析以后,孟子又直陈意见,要齐宣王悬崖勒马,赶快撤军, 避免一场世界大战战火的燃烧。
  进也孟子,遇也孟子。
  不过,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而是因为——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 也如此。
  话说回来,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又不应当如此呢?
  ------------------

  出尔反尔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

页数:37/192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