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孟子

掺杂长、贵 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 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 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 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 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 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 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 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 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

  真进锐者,其退速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 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 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读解】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性质是一样的, 用孔子的术语来说,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 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薄待了。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 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的问题, 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还是 达不到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 路》)或者叫做——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 及”与“过”的弊病。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积极。消 极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 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 “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 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 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页数:176/192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