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文明小史

  开考那天,众商人纷纷的送儿子来考,姚举人心中暗笑道:“要他们捐钱是要翻脸的,送儿子来考就和颜悦色了。”内中有一位粮食店里掌柜的,姚举人亲眼见他在既导书院里打破了几盏洋灯,此次也因送儿子来考,向姚举人作了一个揖。姚举人问他姓名,才知道他姓董名趋时,因姚举人合他攀谈,非常荣耀,本就有心结交学堂里管事的人,因想我此番不可错过,便一屁股在椅子上坐下,夸说这学堂怎样的好,办事怎样公道,杂七杂八,乱恭维了一泡。姚举人听了,觉得肉麻难过,想了一想,便说道:“这学堂办是办得总算不错,只可惜多了几盏保险灯,将来倘被人家打毁了,又要地方出款赔补。”几句话把一个董趋时说得满面羞惭,没趣去了。姚举人略点点头,也不送他,却见他儿子还好,就取在里面读书,因此董趋时也没得话说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四回
  下乡场腐儒矜秘本 开学堂志士表同心
  却说潍县因一番罢市,倒开成了两个学堂。这信息传到省中,姬抚台大喜,同幕府诸公闲谈,核算通山东省已有了四十八个学堂。姬抚台立志要开满了一百个学堂才罢。这话传扬出去,就有好几家做书铺买卖的人,想因此发财,不惜重价购买教科书稿本,印行销售,于中取利。无奈山东一隅,虽近海岸,开化较迟,那些读书人还不甚知道编教科书的法子。恰好有十几个人从南方来当教习的,都是江浙一带的人,见过世面,懂得编书的法子,就有些蒙小学的课本编出,每编成一种,至少也要卖他们几十两银子,刻出板来,总是销售个罄尽,因此编书的人声价更高了,如没得重价给他,他断断不肯轻易把稿出售的。济南府里有些从前大书院里出来的人,觉得自家学问甚深,通知时务,见了这些课本浅俗非凡,却大家倒要花大价钱买去读,心中气愤不过。就有几位泺源书院的高等生,几位尚志堂的高等生,因为书院改掉了,没有膏火钱应用,想步他们维新的后尘,觅些蝇头微利度日,说不得花了本钱,也把那新出的教科书购办几种,拿出做八股时套袭成文的法子,改头换面,做成若干种,也想去卖钱。只是字句做得太文雅了,各书铺里收稿的总校看不懂,不敢买他这种稿子,这班人气极,白费工夫不算,又倒贴了本钱,万分懊恼,更合那些维新人结了不解之仇。却好那年山东乡试,还有废不尽的几成科举要考,这个当儿,四远的书贾都来赶考。内中有一家开通书店,向来出卖的是文明器具图书。开翁姓王,是一位大维新的豪杰,单名一个嵩字,表字毓生。他虽是八

页数:169/29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