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青楼宝鉴

璧微瑕,只在闲情一赋”。这就是因作品以牵累作者了。《金瓶梅》一书,在“冷猪肉先生”眼中,当然是万恶之首,因为它们看这书时,所看的只是些“如此如此”,没有看见别的什么。但因相传此书作者,是预备写成之后,书角上浸了毒药去报仇的,于是“冷猪肉先生”又不得不谅其用心之苦而加以原宥。这就是就作者以论作品了。这种批评的态度,真是错到了十二分以上。我们若不先将这层剖剔清楚,恐免不了出笔便差,全盘都错。我们应当认明:著了书想敲赵朴斋的竹杠,是一笔账;文笔的好坏,方是《海上花》名下的一笔账:这就泾渭分明,两无牵累的了。
  第二段:说此书的好处。
  一书的好坏,本不是容易评定的。往往同是一书,或同是一书中的某一节,一个人看了以为极好,换一个人看了就以为极坏,而这两种评论所具有的价值,却不妨完全相等。所以我现在所要说的此书的好处,也不过把我个人的意思,大致写出些来便了。
  我们看这部书,看不到几页就可以看出它笔法的新奇。在一般的小说中,遇到了事情繁复时,往往把一事叙了一段,暂且搁下,另说一事;到这另一事说得有些眉目,然后重行搁下,归还到原先的一事。在本书中却不是如此。他所用的方法,可以归作这样的一个程式:
  有甲乙二人正在家中谈话,谈得一半,忽然来了一个丙把话头打断。等到丙出了门,却把甲乙二人抛开了,说丙在路上碰到了丁;两人话不投机,便相打起来。那边赶来了一个红头阿三,将他们一把拉进巡捕房:从此又把丙丁二人抛开了,却说红头阿三出了巡捕房,碰到了红头阿四,如何如何,……自此类推。必须经过许多的波折,然后想方法归还到最初的甲乙二人所谈的事;再经过许多许多的波折,再想方法归还到巡捕房里的丙丁二人,以至于红头阿三、红头阿四等等。
  作者自己在例言中说:“全书笔法,自谓从《儒林外史》脱化出来”(《海上奇书》第三期)。不错,凡是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可以证明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但《儒林外史》中只把这种特别的笔法小小用了一用;到了本书,可就大用特用了。《儒林外史》中用这笔法,只叫它做些简单的过渡的事,本书中可把它使用得千变万化、神出鬼没。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这种特别笔法的发明人虽然是《儒林外史》作者,而能将它发扬光大,使它的作用能于表现到最充分的一步的,却是《海上花》作者。
  那么,用这种笔法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且看作者在例言中自己夸扬的话:
  ……惟穿插藏闪之法,则为从来说

页数:384/422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