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青楼宝鉴
如二百年前昆曲说白里的代名词,和现在通用的代名词已不同了。故三十多年前韩子云作《海上花》时,他不能不大胆地作一番重新写定苏州话的大事业。有些音是可以借用现成的字的。有时候,他还有创造新字的必要。他在例言里说:
苏州土白弹词中所载多系俗字;但通行已久,人所共知,故仍用之。盖演义小说不必沾沾于考据也。
这是采用现成的俗字。他又说:
惟有有音而无字者。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若仍作“勿要”二字,便不合当时神理;又无他字可以替代。故将“勿要”二字并写一格。阅者须知[ 勿要] 字本无此字,乃合二字作一音读也。
读者请注意:韩子云只造了一个[ 勿要] 字,而孙玉声先生在去年出版的笔记里却说他造了[ 勿要] 、[ 勿曾] 等字。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一点可以证明两件事:
(1 )方言是时时变迁的。二百年前的苏州人说:
弗要说哉。那说弗曾?(《金锁记》)
三十多年前的苏州人说:
故歇[ 勿要] 说二少爷勿曾来。(《海上花》二十三回)
孙玉声看惯了近年新添的“[ 勿曾] ”字,遂以为这也是韩子云的创造了。(《海上奇书》原本可证)
(2 )这一点还可以证明这三十多年中方言文学的进步。当韩子云造“[ 勿要]”字时,他还感觉有说明的必要。近人造“[勿曾] ”字时,便一直造了,连说明都用不着了。这虽是《九尾龟》一类的书的大功劳,然而韩子云的开山大魄力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我疑心作者以“子云”为字,后又改名“奇”,也许是表示仰慕那喜欢研究方言奇字的扬子云──即《方言》一书的作者汉代人扬雄──罢?)
关于方言文学的第二层困难──读者太少,──我们也可以引证孙先生的笔记:
逮至两书(《海上花》与《繁华梦》)相继出版,韩书……吴语悉仍其旧,致客省人几难卒读,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而《繁华梦》则年必再版,所销已不知几十万册。于以慨韩君欲以吴语著书,独树一帜,当日实为大误。盖吴语限于一隅,非若京语之到处流行,人人畅晓,故不可以与《石头记》并论也。
“松江颠公”似乎不赞成此说。他说《海上奇书》的销路不好,是因为“彼时小说风气未尽开,购阅者鲜,又以出版屡屡愆期,尤不为阅者所喜。”但我们想来,孙先生的解释似乎很近于事实。《海上花》是一个开路先锋,出版在三十五年前,那时的人对于小说不热心,对于方言土语的小说尤其不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