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左传
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或被动的接受,来有意识地为 某一结果而奋斗。奋斗就是过程,结果是心中的志向和目标。奋 斗总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不知不觉的。在奋斗的过程之 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 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 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 而且也懂得为了获取成功,应该怎么去做,懂得如何地主动适应 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不使自己被情境所左右。
在这个过程之中,忍耐是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字眼儿。在这方面,先贤们做出过不少示范。比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 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 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真实情况往往是,外表上装模作样,恃才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 大、胸襟开阔的表现,这才是能成就大业必须具备的品质。俗话 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1),使受命于展禽(2)。齐侯未人竟(3),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5)”齐侯 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 县磐(6),野无青草(7),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 大公股肱周室(8),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 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9),大师职之(10)。桓公是以纠合诸候,而谋 其不协,弥缝其阙(11),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12)。及君即位,诸侯 之望曰:‘其率桓之功(13)!’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14),曰:‘岂其嗣世 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 侯乃还。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