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文明小史

下才敢把箱子抬回来的。”制台道:“胡说!岂有此理!我要他们的孝敬!我那一注钱不好挪用,我为着不用这些钱,所以才去当当!总怪你不会办事,怎么又弄得首府知道?”差官听了,不敢说出殴打朝奉的事,只得一声不响。制台又道:“吩咐外头,今儿如果首府禀见,告诉他说我不见。如果是送银子来的,叫他带回去,说我不等着他这钱买米下锅。”正说着,巡捕拿了首府的手本上来回话。制台一见手本,也不问青红皂白,连连挥手,说:“不见!不见!”巡捕一见如此,只得退了下来,-一告诉了首府。幸亏首府是制台的门生,平时内签押房是闯惯的,见是如此,只得自己走了进来。从下午等到半夜,制台到签押房里看公事,碰见了他。他们是见惯了的,也用不着客气。制台问他来做什么?武昌府把来意婉婉转转说了一遍。制台道:“要你们贴钱,是断断乎使不得的。”武昌府道:“老师不要属员贴钱,等老师有钱的时候再还给属员们就是了。这也不过是救一时之急罢了。”制台想了一会,说道:“既然如此,我得写张凭据给你,将来你们也好拿着向我讨。”武昌府是晓得老师脾气的,他既如此说,只得依着他做。一时交割清楚,武昌府自行退去。不在话下。
  且说那湖南安顺府的教士,同了孔君明等十几个人到了武昌,打听得这位制军礼贤好士,且能优待远人,教士等把一干人安顿妥当,自己便先去拜望洋务局里几位老总,托他们先向制台处代为先容,说有某国教士某人,订于某日前来拜谒。这洋务局里的几位老总,早就受过制台的嘱咐。原来这位制台大人,最长的是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看了这几年中国的情形,一年一年衰败下来,渐渐的不及外国强盛,还有些仰仗外国人的地方,因此他就把年轻时的气焰全行收起,另外换了一副通融办理的手段,常常同司道们讲:“凡办事情礼让为主,恭维人家断乎不会恭维出乱子来的。我们今日的时势,既然打不过人家,折回来同人家讲和,也是勉强的。到了这个地位,还可以自己拿大吗?你要拿大,请问谁还肯来理你呢?我如今要定一个章程,只要是外国人来求见,无论他是那国人,亦不要问他是做什么事情的,他要见就请他来见,统统由洋务局先行接待。只要问明白是官是商,倘若是官,通统预备绿呢大轿,一把红伞,四个亲兵。倘若是商人呢,只要蓝呢四人轿,再有四个亲兵把扶轿杠,也就够了。如果是个大官,或者亲王总督之类,应该如何接待,如何应酬,到那时候再行斟酌。孔圣人说的:能以礼让为国,便是指明我们现在时势,对证发药,诸公

页数:65/296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您又有闲心的话,请点击广告支持